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优化科研生态,加快医学创新
2025中国卫生健康科技发展大会在沪开幕
发布于 2025年09月27日 星期六 19:25    点击数 245

聚健康科技“新”力量,绘“健康中国”大蓝图。9月27日上午,以“优化科研生态,加快医学创新”为主题的“2025中国卫生健康科技发展大会”在上海开幕。

群贤毕至谋未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曾益新,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陈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司司长刘登峰,四大慢病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新发突发与重大传染病防控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等在主论坛做主旨报告。

除了开幕式及主论坛,大会还精心设置了15个分会场及科技成果展览,旨在汇聚政产学研医等多方力量,总结“十四五”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成就和经验,建言“十五五”卫生健康科技规划,探索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的新路径,探讨优化“新型举国体制”下的项目组织管理新模式,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新发展。

高屋建瓴:

以“科技力量”输出“中国方案”

立足收官“十四五”、启航“十五五”关口,锚定“优化科研生态、加速创新主航道”,推动卫生健康科技发展的方向、路径已形成共识。

曾益新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卫生健康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科技委员会决策部署,实施一系列改革新举措,着力激发卫生体系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发挥科技的创新要素作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生态,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支撑作用。要紧密围绕重大疾病与健康需求,有效发挥我国丰富的临床资源优势和高水平研发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研发效率,通过推进基础、临床、产业一体化发展,聚焦先进医疗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新领域,研发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高质量“药品、器械、耗材、疫苗”,制定更多“中国证据、中国参数、中国标准、中国方案”,为全面提升健康水平提供更多手段和工具,以科技创新支撑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杰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构建起了央地协同高效的卫生健康科技管理和组织体系,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自2024年5月签署新一轮委市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在提升医疗服务能级、扩大医疗服务领域的开放,深化医疗科技创新等方面同心协力、同向发力、同题共答,促进了上海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紧跟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部署,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医学基础研究,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形成更多的突破性成果,努力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

真知灼见:

点面结合路径清晰

主论坛部分,与会嘉宾分别围绕卫生健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管理和新一代科研范式的转变作大会主旨报告。

刘登峰表示,在卫生健康领域推进科技强国建设要把握好三个关键,即要充分体现行业部门管科技的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要着力解决原始创新及“卡脖子”技术问题,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国家卫生健康委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全面加强卫生健康科技管理工作,建立“三个清单”工作机制,作为重大专项及重点研发计划的指南形成依据;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中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强化基础研究,凝练卫生健康领域原始创新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点攻关任务;协同推进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改革,完善科技人才培养、集聚、使用和评价相关机制;持续加强科研诚信管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系列改革举措为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大慢病重大专项技术总师陈竺以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为主题,介绍了“十四五”阶段的实施成效、标志性成果以及“十五五”阶段实施计划部署情况。陈竺表示,“十四五”阶段,围绕“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和总体要求,针对亟需解决的慢病防治需求、关键科学问题、“卡脖子”技术问题,重大专项已形成了系列标志性成果,其中高灵敏度多癌种早筛试剂盒、人工智能赋能肺结节精准诊疗关键技术、再生胰岛移植的糖尿病功能性治愈疗法、基于低场磁共振成像关键技术的急诊卒中单元等一批成果陆续完成。陈竺认为,“十五五”时期要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一批原创性理论突破和颠覆性技术,形成适合我国人群特点的防诊治技术体系,实现慢病防治能力与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重大慢病防治研究的国家力量,从基础前沿、临床研究、平台建设、示范推广等方面布局重点任务并制定核心指标,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发突发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钟南山系统梳理了我国在新发突发与重大传染病防控领域的现状、面临形势、战略需求和攻关方向。钟南山表示,经过“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的实施,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新发突发与急性传染病应对能力实现跃升,创建了艾滋病综合治疗方案等一系列“中国方案”,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十五五”阶段,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部署了新发突发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一步推动我国传染病防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传染病防控从被动应对向创新引领、主动防御转变,推动消除艾滋病、乙肝、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威胁。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金力围绕人工智能塑造医疗新模态,深入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医学研究、医疗应用场景,探讨了人工智能医疗面临的挑战,展望了人工智能医疗的未来发展路径。金力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已对基础研究、临床试验、药物研发、精准诊疗等生物医药研究领域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在疫情预警、疾病防诊治、临床试验、智慧医院等多方面不断塑造医疗新模态,建议以临床应用为导向,进一步开发智能技术新工具,基于大型队列建立高质量数据集,加强人工智能等交叉领域人才培养,加强政策监管与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全周期的智能医疗新体系。

本次大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承办,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协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顾金辉主持开幕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吉训明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王健伟主持主论坛。

开幕式前,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国家卫生健康科技发展成果展。